最新新闻
历史画《躬耕藉田》创作随感
2017-09-12来源:人民网

107380337999611066.jpg

躬耕籍田(国画) 2.5×9米 2015年 纪清远 卢平


北京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的文明古城,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也见证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民族农耕文化的融合。中国古代北方诸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受汉族农业文明的影响,走上汉化的道路,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尤其是夺取政权后,会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比较强的本民族意识。元代统治下的汉文化暂失“独尊”地位,却在清政府那里得到了尊崇。

祭祀是华夏礼典、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战争可以保卫国家,祭祀则企盼风调雨顺、国之安定。《汉书·文帝记》中有“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栥盛”的话;三国魏曹植《藉田说》之一:“春耕于藉田,郎中令侍寡人。” 帝王祭祀先农和亲耕是古代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以保障天下臣民的衣食无忧、稳定政权是极为重视的。

顺治帝名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他6岁登基时,叔父多尔衮摄政。亲政后,立志高远,孜孜求治。由于他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又有好胜的尚武精神,成为“汉化”的推动者。他一方面革除了明末的弊政,另一方面又笼络汉人士大夫,实行汉化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日后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描绘这位年少而大志在胸、励精图治的帝王形象确有难度。毕竟当时他只有18岁,表现面部表情过于成熟不符合其实际年龄,画得与其年龄相仿,又不免显得稚嫩。所以在塑造上,我们主要把握年少有为的原则,虽然是在认真亲耕,两眼却没有紧紧死盯住耕牛,而是忧心忡忡、心系天下而略显凝重。这与福临当时的处境不无关系。

关于顺治帝亲耕先农行躬耕之礼典,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我们到先农坛考察时,发现了一幅描绘记录雍正帝的躬耕先农坛的长卷绘画复制品。与《乾隆南巡图》《乾隆大阅图》那类如意馆画家所绘的风格一样,这幅老图画得十分具体,仪式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虽是个场面记录,艺术性不高,却极有参照价值。

明代诗人吴宽诗云:“春郊风动彩旗新,快睹黄衣是圣人。盛礼肇行非自汉,古诗犹在宛如豳。朝臣共助三推止,野乐全胜九奏频。稼穑先知端可贺,粢盛不独备明禋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春郊帝王躬耕祭祀景象,也为创作提供了可参考的直观形象资料。

关于祭祀过程,文字记载了顺治帝18岁时躬耕,亲王三人,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官员9人从耕,礼部尚书主持,鸿胪寺鸣赞,顺天府府尹、户部尚书及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上、中、下农夫数人。每个官员站立的位置、礼仪程序非常具体。然而直观感受则是我们最需要的。构草图时因求真求全,画面效果不好,显得太拥挤。最后我们决定必须有所取舍,重在表现盛大的皇家礼典的氛围,因此,我们采取了工稳的水墨重彩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通幅作品的风格营造为一种富丽华贵、庄重肃穆的效果。

历史画创作首先要忠实于历史原貌。礼仪规制、人物位置和服装道具是不可出错的,我们为此请教了文史专家。为了画好这头耕牛,还特地去延庆大庄科乡考察。如今拴犁的耕牛已经很少见了,很不容易找到后,老农应要求为牛拴上了绳索和犁。另外,最初我们把犁画成红颜色,因为这样的色彩关系非常好看。后来去先农坛展室里才知,帝王用的犁是黄色的,因此我们改正过来了。

历史题材创作与自由创作方式不同,有着特殊规律,需要准确把握好史实和艺术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最终它是一件艺术品,不是原封不动的历史记录或图解,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无论往哪方面过多偏差都会影响历史题材创作的质量。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历史题材创作应该定位为艺术地再现历史。


上一篇:竹禅画竹 下一篇:“小画种,大风格”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