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王浚山: 胞胎历代名家 植根国学传统的书法大家
2016-10-17来源:数字艺术馆





泱泱乎,千古华夏!

  自甲骨文始,中华书法艺术便卓然特立于天下,历经五千年而不衰。而今更绽放出灿烂的光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自先秦以来,中国书法艺术兴盛辉煌数千年。历代书家辈出,蔚为壮观。“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本文所要评述的就是湖北书法家王浚山先生。

  著名书法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导郑晓华教授曾对王浚山先生发表在《书法》上的一幅作品评价道:“浚山先生的行书条幅,以遒劲点画和摇曳生姿的汉字书法造型,演绎了大诗人的激越情怀。此书是方家得意之作,初视之恍有平原三稿‘流金注地’之概,非操戈深入老于此道者不能为。细审之,复感线条生辣,字法娴熟,胞胎近人多家笔意,诚积学功深之合作”。

  郑教授与浚山先生素昧平生,却对其书法作品有如此高之评价。难怪书评家陈京玺先生要以《韵畅神逸 空灵自然》为题,来赏评浚山先生的书法艺术了。郑教授称道王先生作品恍有平原三稿“流金注地”之概,这可是将王先生之作与唐代书法大家颜真聊的行草书《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和《争坐位稿》三稿之风范相提并论。书界皆知,“三稿”乃书法 <家颜真卿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之统一,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书法 艺术珍品。

  中国书法界向来有“字如其人”、“以人论书”之传统。正如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云:“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笔者在此之所以将浚山先生归类为大家,实乃浚山先生之人品、书品已达到“清刚雅正”之境界。无论观其现场挥毫泼墨,抑或研其成品之作,皆令人心旷神怡,有超世脱俗之感。

  早在九十年代初,石鉴月先生首倡将中国禅学意境与汉字线条艺术相结合,并著有《禅书派论》,提出书法要讲究“三重”(重自然、重清静、重心性),“三忌”( 忌造作、忌火燥、忌媚俗),突出心手如一、书如心痕,寓美于形,凝趣于意……笔者赏析浚山先生书法创作及其作品之艺术特色,正是达到了“三重”“三忌”的艺术境界。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浚山先生,历任重点中学语文教师、中学校长、地级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地级市文联主席、书协主席。尽管他为“官”多年,仍不失书法艺术者之本性,犹如亦官亦书之夷陵县令欧阳修等大家,视名节为至高,视艺术为生命。正由此,浚山先生为自己打造出了一个与众多同僚不一样的人生履历和成就收获。自退休以来,浚山先生忙于书法创作、组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精力充沛,精神抖擞,比昔日为“官”之时更受人尊崇。

  笔者有感于浚山先生的这种“年轻态”,他毫不掩饰地道出原委,那就是常年在工作学习之余坚持不间断地研习书法艺术。

  浚山先生不仅在书写艺术,更在书写人生。

  回顾自己的书写经历,能有今日之成就,浚山先生非常感激母亲之栽培。他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更不会写毛笔字。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识文习字,她严格教子,毫不懈怠。按照母亲的要求,儿时的王先生自五岁起就临习书法,描红、临帖,加上那个年月写毛笔字也是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就必须学习的必修课。浚山先生从颜柳法帖入手,苦练“颜筋柳骨”,一写就是十年,练就了写好中国书法的童子功。

  上大学后,随着文化学养的积淀和个人思想的升华,浚山先生认为楷书有些束缚自己的性情了,开始潜心研习行书。

  大学毕业工作以后,浚山先生感觉行书还是不能尽情抒发个人情怀,便迈向草书殿堂。他认真研读“二王”行草书以及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他体会道:“习草书者不读临《书谱》,犹如在黑暗中摸索,难得门道”。同时,他还认真研习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的书法作品,认真体味“颠张狂素”之真谛,并潜心研习明末清初傅山、王铎的草书,揉合众家之所长,认真汲取历代书家的艺术营养。

  王浚山先生书法,忠于传统,继承传统,根基深厚,在长期学习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风格。

  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以“神、妙、能”三品来评论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谓之杰立特出者为“神”,运用精美者为“妙”,离俗不谬者为“能”,他在书法评论专著《书断》中称曹操的书法作品为“妙品”。在笔者看来,王浚山先生之书法几可堪称“神品”,这也正是笔者将其称道为大家之所在。

  张怀瓘在书论中强调:“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国学大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特别强调书法之裹素(亦结体)。用笔、结体、章法、用墨和气韵是赏评书法艺术的基本标准。

  按照上述五条标准来赏析王浚山先生的书法作品,不难看出其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书法评论家陈京玺先生曾对王浚山先生行草书的特点进行过归纳总结,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点:

  一是点画精到、法度谨严。浚山先生饱读书论,精研技法。平常习书时他牢记孙过庭“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古训,细心体察法帖中起笔、收笔以及提按、转折中的微妙变化,理性体会线条的轻重、曲直、走向以及旋律和节奏,反复摸索、反复练习,终得笔法。因此,他的作品远看龙飞凤舞、笔走龙蛇、气象万千,近观则笔画到位,线条耐看,颇能经得起推敲和玩味。

  二是笔道生动、顾盼有情。古人曰:“书者,如也。”浚山先生为政为事干练老到;为人却爽快豁达,属性情中人;为艺恪守帖学传统,线条不喜干枯,审美讲究情动于心。所以,当他以自己的满腔激情来书写作品时,他笔下的线条就总是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而显得或顾盼有情或摇曳多姿。

  三是技法娴熟、自然流畅。由于作者帖学功夫深厚,字之点画、转折、提按、顿挫之法皆烂熟于心,所以创作时,他用笔即能做到轻巧而不轻佻、虚灵而不虚浮,继而达到手畅笔畅,任情恣性、随意挥洒,墨迹自然,直入圆融畅通,略无滞碍之境。

  四是回环盘纡、变而能化。这一点也颇能见出作者的才情、功力和匠心。细察王浚山书法作品,通篇笔调一致,墨相和谐,运笔如风的飘逸中时显沉郁,狂奔飞驰的缠绕中不忘留驻,不管笔画长短、曲直、断续、以及结字如何变化,浚山先生均用他那支激情而又理性之笔处理得盘纡而婉畅、绵韧而遒健,充分显示出作者驾驭毛笔的超凡能力。

  书法艺术的本身是线条艺术,高明的书法家定会在点画线条的浓淡、粗细、黑白、刚柔等变化中,表现出笔法和墨法的特殊韵味。

  古人云:“不知笔法,安知墨法”。在笔法之外,王浚山先生十分重视墨法的运用。观其书艺作品,黑白相随,虚实相生,浓淡相配,刚柔相济,徐迟相合,点线相依,使人从中感受到或苍劲古朴,或飞动飘扬,或庄重规整,或清秀洒脱,或粗犷豪放,或疏朗空灵,或厚实沉重。艺术的感染力油然而生,这也正如郑晓华教授所云:“非操戈深入老于此道者不能为”。

  作家、书法家宋政权观赏浚山先生的行草书作品《墨海游龙》后欣然作诗赞曰:“韵得之于性灵,涵博雅而峻逸;得宁静以致远,唯淡泊而明志;勤砥砺之精神,频追求之意趣;渲拙中而藏巧,妙平中而寓奇;艺比之于天高,品绝之于功利;实积德乎垒仁,乃骜铸兮风骨;观字如之其人,迈超群而拔俗”。

  王浚山先生的书法作品富有古意。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书写作品时,一定要“意与古会”、“与古为徒”,创作中要与古人谈心交流,作品要与古人见面。

  观赏王浚山书法作品,整篇具有一气呵成之畅快。他进行书法创作时,总是先对所写内容熟读、领悟、融会贯通,而后下笔。作为书家,浚山先生特别强调对词意、诗意的领会。

  他常道,如果对于词意和诗意没有深切地领会,又怎么能够抒情达意呢?又怎么能够以书法艺术再创作呢?他认为,在书写每一首诗或每一个词之前,一定要使情、意发生共鸣,要带着浓厚的感情而书写,与意境融为一体,譬如舞台艺术,剧本只是文本,要将其搬上舞台,必须由演员进行艺术再创作。书法的艺术再创作也是同理,一首诗或一个词跟舞台艺术的一个剧本相仿,同样的一个词或一首诗,不同的人会书写出完全不一样的水准来,这就是艺术再创作的水平高低所致。

  由此,王浚山先生尤其注重自身的学识修养。浚山先生本来就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又尤精于古汉语和古典文学,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博览群书,特别是对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以及有关书法的理论、评论书籍等,广泛涉猎,兼收并蓄。

  从楷书起步,到行书,再到草书,而且他尤擅榜书。据《泰山 》史料记载历史上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书家是秦丞相李斯。明代费灜《大书长语 》云,昔日萧何为汉高帝未央宫题写匾额,此乃榜书之大用也。今日王浚山先生之榜书已散见于诸多招牌、匾额、厅堂之上。其榜书作品曾获中国第二届榜书大赛第二名。

  书评家清风朗月观王浚山先生书法作品后作诗赞曰:“从来宜昌人杰地,且看书家浚山立;腕运锋藏飞白处,椽悬瀑奔逞豪气;龙惊云浮境界开,劲起势落见飘逸;最是今草才情胜,总向集雅道绝奇!

  王浚山常言,写字要甘于寂寞,练书法也不一定要成为什么“大家”。他总是自谦为业余书法爱好者而已。但正是这种心态和坚持,使他翻越过了一道道艺术的高峰。

  铁肩担道义,神笔书忠魂。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干部要有“松树风格、梅花精神”之当下,浚山先生遂将此八字书写开来,或赠予友人,或高悬堂中,以勉励自己和朋友坚忍不拔、不畏苦寒,乐于奉献。

  时下,作为国家民族画院特聘书法家、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的王浚山,正以其高德高艺之心行合一,向社会传播满满的正能量。笔者自当以其为楷模,并期待先生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佳作。  (笔者龙军系中国文艺评论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