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文人重其精神 百姓爱其吉祥
2017-08-17来源:人民网


12392798406578929480.jpg

宋 杨无咎 《四梅花图》


3988542727838619384.jpg


清 同治粉彩梅鹊纹碗


1648041469596469992.jpg


吴昌硕 《鼎盛图》



9978062503554917208.jpg

明 孙克弘《梅竹图》


14034947093150914952 (1).jpg


梅是我国的特产,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千百年来,人们对梅的认识早已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古代的文人墨客对梅花“凌岁寒而独开”的精神无比敬仰,而普通百姓更喜欢梅花的吉祥寓意。历代文人墨客皆喜赏花、咏花和画花,流传下来的作品自然也数不胜数。花有千万种,其中哪一种花的作品最多?有人作过统计,结果发现,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和梅画的数量之多,足可以让任何一种花卉的作品望尘莫及。


梅花是理想人格的象征


梅花为何如此深受文人墨客喜爱?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梅花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偶像,是因为它不仅“天质至美”、“韵逸香清”,而且还是理想人格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在众芳摇落之时,与松、竹为友,凌岁寒而独开。而到了春天百花齐放之时,却无意与其他花卉争妍斗艳。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顺境中不媚于俗、超然物外的崇高品格和高贵气节,正是古代知识分子所崇拜的“君子”人格的生动写照。也正因如此,它才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和敬仰。  


梅花在我国深入人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不是来自异国他乡,而是地地道道的“国产品牌”,有着纯正的中国血统。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梅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但在早期,人们对梅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对梅子的应用上。如《尚书·说命》曰:“若作和羹,惟尔盐梅。”意思是,要做一道好吃的羹汤,必须放盐和用梅子做的醋。《诗经·召南·摽有梅》提到的“梅”,也是指梅子。不过,在《诗经·小雅·四月》中出现了“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的描述,诗人称梅为“嘉卉”,已反映出对梅花的欣赏态度。


对梅的认识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是从汉代开始。《西京杂记》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证明汉初已兴起赏梅花之风。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在西汉末年,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赏梅花之风兴起后,便开始陆续出现咏梅之作。如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咏道:“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感叹春光易逝。南北朝时期,陆凯有《赠范晔》咏梅名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至唐、宋之后,咏梅诗更是佳作如云,名句迭出。林和靖的《山园小梅》、王安石的《梅花》、卢梅坡的《雪梅》等名作,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  


以梅入画始于南北朝


与此同时,画梅之风也逐渐兴起。据记载,古人以梅入画始于南北朝,至唐代已出现画梅名家,如于锡等。到了宋代,更是名家辈出,梅画之多,堪称历朝之最。梅花于此时,不仅成为“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之一,还确立了百花之尊、群芳之首的地位。而画梅的名家当中,华光长老的声誉最隆。  


华光长老即宋僧仲仁,他与黄庭坚是同时代人。北宋元祐年间,他来到衡州,寄居于潇湘门外华光寺,号华光长老、华光道人。他酷爱梅花,曾植梅数株,花开时移床其下,吟咏终日,众人不解其意。一天,他深夜未寝,此时明月当空,但见窗间疏影横斜。他忽有所悟,手起笔落,迅速将眼前景物描绘下来。第二天一早起来,看昨夜之作,发现“殊有月下之思”,从此深得画梅的其中三昧。传说华光长老画梅从不轻易下笔,作画时必焚香禅定,至灵感一到,则“一扫而就”。及其临老,纵心笔墨,愈作愈高,名动公卿。黄庭坚题其画曰:“此超凡入圣法也,每率此为之,当冠四海而名后世。”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在其《墨梅》题跋中亦称:“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华光长老画梅突破前人技法,以水墨晕写梅花的各种姿态而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墨梅始祖”,可惜无作品流传至今。    


宋代画梅名家,除华光长老外,还有宋徽宗赵佶、杨无咎、徐崇嗣、陈常、崔白、丁野堂等人。宋徽宗是花鸟画大家,画梅自然也不同凡响。他有一幅作品名为《腊梅山禽图》,图中画一株腊梅斜出,枝干略弯,互相交错,疏朗有致。枝头几点梅花绽放,上宿白头翁两只,一正一背,互相依偎。左下角有用瘦金体题写的五言绝句:“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姿。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宋徽宗首创的梅花与白头翁的组合,后来成为一种流行纹饰,梅花喻五福,白头翁喻长寿,后人画此图,寓意幸福长寿。


梅开五瓣 象征五福


杨无咎是宋代著名书画家、词人。字补之,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绘画尤擅画梅,有《四梅花图》留传于世。该图描写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种状态,后面自书《柳梢词》四首,分咏四梅。杨无咎的墨梅祖述华光长老而又有创新和发展,他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更能表现梅花天生丽质、清气逼人的神韵。其咏梅词也婉约清丽,将梅花自含苞待放至凋谢的过程比作美人从少女到迟暮的一生,引发观者无限的情思与感慨。  


元代画梅最有名的是王冕。他高才博学,爱梅成癖,曾在九旦山植梅千株,以赏梅、咏梅、画梅为乐,后人评其所画墨梅冠绝古今,传世作品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明代的陈宪章、周德元、王谦,清代的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也是画梅名家。近现代以来,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董寿平、关山月等画家画梅也颇有创新,他们运用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对梅花精神的独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使画梅艺术更上一层楼。  


文人墨客喜爱梅花的精神,民间则喜欢梅花的吉祥寓意。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寒梅报春,“春夏秋冬春为首,梅李桃杏梅占先”。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亨通顺利;结子为“利”,象征事业有成;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此外,梅还是“天下尤物”,是美的象征,始于南北朝的“梅花妆”,在古代流行了一千多年。以梅花为题材的吉祥画,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这类吉祥画有《喜鹊登梅图》、《竹梅双喜图》、《梅开五福图》、《喜报早春图》等。(文、图/钟葵)


猜您喜欢